“你不把法律當回事,那就接受法律的制裁!”北京市東城法院執行局法官楊靜這句擲地有聲的警告,在涉事企業高喊“保證十年拿不到錢”的囂張氣焰中,炸響了一記法治驚雷。從叫囂賴賬到連夜支付3萬元,從玩“僵尸法人”把戲到簽訂分期協議,這場持續半年的討薪拉鋸戰,讓我們看見了司法力量破堅冰的銳度與智慧。
這樣的人民法官,好樣的!面對自稱飯店經理派來的女士只肯支付3000元的敷衍態度,法官楊靜果斷亮出查封利劍;當發現公司賬戶空空如也、登記的法定代表人竟是實控人的丈母娘時,迅速鎖定經營現場采取強制措施。這份雷霆手段,正是勞動者維權路上最需要的“定心丸”。
廚師老杜的遭遇撕開了維權困局的現實之痛。工作大半年分文未得,勞動仲裁勝訴后依然陷入“執行僵局”——公司賬戶零余額、丈母娘掛名當法人、經營收入悄然轉入親屬腰包。這種“自家人唱雙簧”的套路,在相關報道的案例中絕非孤例,部分企業通過親屬掛名、轉移收入等手段,將公司變成逃避責任的“空殼”。
破局的關鍵在于穿透表象的司法智慧。當法官在查封現場發現,飯店仍在正常經營卻堅稱“無力支付”,當親屬關系網絡暴露實際控制鏈條,那些把公司當“提線木偶”的實控人終現原形。正如楊靜法官在執法過程中展現的敏銳:不輕信企業表面的“空殼”狀態,而是深挖經營實質,讓“僵尸法人”的把戲無所遁形。
司法的溫度在剛柔并濟中彰顯。從現場查封施加壓力到同意分期履行,從堅決捍衛法律尊嚴到保障企業次日恢復經營,法院既用強制措施擊碎僥幸心理,又以司法溫度護航企業發展。這種既有力打擊違法又呵護市場活力的處置方式,正是新時代法治建設的精準落點。
當某些企業還在把“十年拿不到錢”當談判籌碼,當勞動者維權需要經歷仲裁、訴訟、執行的漫長跋涉,此案中法官現場查封的果斷、促成履行的效率,無疑為破解“僵尸法人”困局提供了范本。
這場較量不僅是11萬元欠薪的追討,更是法治文明的進階路標。它證明:當法官手持正義之劍刺破層層偽裝,當執法者用智慧平衡多方權益,勞動者的尊嚴就能在每一個司法細節中落地生根。這,正是中國法治進程中最具象的實踐刻度。
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
策劃/劉丹 覃淋
文案/吳兵
主播/侯萌
視頻/董婧珣
編輯 李娟
二審 李劼
三審 周文君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