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段講述都像一塊拼圖, 漸漸拼合出廟前街的百年圖景

《三墩廟前街口述史》 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人民政府 編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25年5月
20世紀80年代以來,中國社會高速發展,城鎮化進度加快,許多歷史悠久的鄉村、城鎮街區發生飛速蛻變,一些文化傳統也在急劇變化。記錄下曾經的生活,讓子孫后代知曉珍貴的歷史,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。
三墩鎮歷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至東漢時期;宋代的三墩,商貿活動頻繁,成為周邊地區的商品集散地;明清時期,三墩的商業和手工業趨于繁榮。近年來,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,各種商業形態在這里匯聚,形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商業社區。但同時因為三墩廟前街的升級改造,一些傳統店鋪、傳統生活方式逐漸消失。
《三墩廟前街口述史》編寫團隊深耕三墩當地民俗文化,采訪了曾在廟前街一帶生活、工作過的30位不同年齡層的三墩居民,整理編寫了《三墩廟前街口述史》一書,以親歷者口述的形式記錄了廟前街的變遷和發展,并折射出三墩在歷史洪流中的興衰浮沉,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。每段講述都像一塊拼圖,漸漸拼合出廟前街的百年圖景。
三墩錢氏家族后人錢楠楠,已年過八旬,他說:“我再不說的話,下一輩的人什么也不知道了。”雖然有點絕對,但的確也道出了實情,這也正是本書的價值之所在。
本書涵蓋面廣,既有街區歷史風貌的宏觀呈現,又有具體細微的個人生活變化的描述;既有街區商鋪、民宅、作坊、寺廟等多種類型的物質文化,又有劃龍舟、聽說書、點地蠟燭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;既有著名商鋪的興衰,又有豪門望族的變遷;既有和平時期的平靜生活,又有戰爭年代的風云變幻,讓人目不暇接。
三墩曾被譽為“小上海”,有繁華的街市,也有濃厚的文化。如多篇口述中提到的茶館,不僅數量多,而且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空間,是信息的集散地、休閑娛樂場所,也是解決鄰里糾紛的理想地,通過“吃品茶”,就能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。
在三墩,端午節劃龍舟,“五月初三可能就要開始了,開始劃龍船,龍頭再一家一家跑進去,拿個龍頭‘哐哐哐’敲一下,然后這家要給一點紅包,是討個彩頭吧!”農歷七月三十點地蠟燭:“女兒或者干女兒、侄女兒,送給母親、干媽、姑媽的月餅必須要在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的生日前送過來,這樣才是孝順。”這些看似并不“高大上”,卻是當地民眾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,有情有義。
這本書的訪談對象,對其經歷娓娓道來,有的生動有趣,有的感人至深。如85歲老人朱守林回憶童年:“打彈子、撇洋片、躲貓貓也都在這個地方,大人們那時候也任由我們玩。到了晚上,老人、孩子都在這兒乘涼,講笑話、聽故事,嘻嘻哈哈中也就忘了炎熱。”
《三墩廟前街口述史》仿佛是一個時間老人,將廟前街上所發生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,一幀幀圖片呈現在讀者眼前。雖然講述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,但從中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民眾的生存智慧、有溫度的生活樣態和面對生活變遷的坦然。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